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黄文波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忆我的老师黄文波

2012-07-26 11:53:10 来源:《现当代艺术家丛书--黄文波:春雨岭南》作者:张钌
A-A+

  在我的房间里,一直悬挂着一幅油画作品。这是一幅40厘米X80厘米的横幅油画。这幅画是装在玻璃框里的,尽管过去了20多年,它还是跟新的一样。这幅作品是黄文波老师当年创作油画《金铺苗岭》时所作的色彩稿。作品完成后不到一年,黄文波老师就调回广州美术学院任救了。这幅色彩稿是他离开浦北县文化馆的时候亲手送给我的。我会永久的珍藏这幅作品。我珍藏的不只是一幅油画精品,而更是一段跟随黄文波老师学习油画的美好时光。

  30多年前,我们几个“美术爱好者”拿着自己的“油画习作”,斗胆的走进文化馆,要请黄文波老师指教。很快,黄老师出现了,他手里事着香烟,微笑着向我们走了过来。他非常认真的看了每个人的画,逐个的作了评说。他当时具体说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我清楚的记得,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文化馆的前一刻,他带我们走到窗前,指着窗外说,这些瓦房的色彩每一间都是有区别的,你们要画出它们不同的地方,而画树木,起码要画出十种以上不同的绿色。画出十种以上不同的绿色?谈何容易。我们这些生长在广西六万山区里的孩子,从小到大,都被绿色的植物所环抱,对绿色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而今天,要用油画去表现绿色,却变得如此的陌生。固有色?环境色?冷色调?暖色调?橄榄绿?翠绿?对我们这些长这么大只见过油画颜料而从未见过油画作品的孩子来说,画油画太困惑了。

  “不要着急。”黄文波老师说,“先从色块画起吧,训练色调。”效果是明显的,一段时间后,我们对色彩有了一些感觉。我喜欢画人物肖像,但由于认识上和习惯上的原因,容易滥用黄色。黄文波老师指出了几次我也没能改正过来。为此,他要我停止使用黄颜料一段时间。这样一来,人像的肤色立刻变样。这次改变,对我震动特别大,让我对色彩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我从心底里感谢黄文波老师。他为了我们这些初学者,真是用心良苦。

  不久,县剧团把我招进“艺术训练班”,目的是让我日后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训练班有十多个学员,其中有演员和乐手。一开始,大家统一受训。练发声,炼基本功,还要学习作曲等。过了一段时间,课程改为半天集体训练,半天个人学习业务。这样一来,我每天都可以画画练习。

  给我们训练班上声乐课的是一位名叫谢兰翡的青年女教师。她还是管理我们这个训练班的班主任。谢老师从一开始就对我特别关注。不是关注我的声乐课成绩,而是关注我的绘画。经常看我的习作,不时提些意见。我曾一度认为她就是一个画家。她说自己不画画。我坚持认为即使她不画画,她家里也肯定有画画的亲人,她听了只是笑了笑。其实,还真让我猜对了。后来我得知,她哥哥就是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油画家。我当时还不知道她是黄文波老师的女朋友,他们两人正在准备结婚。

  黄文波老师和谢兰翡老师结婚后,住在一个大约十八平方米的阁楼上。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他们坦然的面对困难,表现出一种平静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设计的一个小盆景,我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有趣。在一个陶瓷盆里装上一些泥土,再放上一只当地盛产的红薯,只让一小部分的红薯接触泥土,其余的大部分裸露在空中。红薯周围再铺上漂亮的小石子,浇上一点水,不久,红薯就发芽。很快,长长的薯藤就沿着木窗的框架往上爬,那些黛绿色的薯藤叶在白色的石灰墙的衬托下,异常的醒目,显得那样的生机勃勃。20世纪70年代中期,娱乐业并不发达,县城里除了电影院外,再没有别的娱乐场所。那时也没有电视。其实,这种情形在我看来是无所谓的,因为那时候有很多机会观看黄文波老师作画,对我来说这不但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而更是快乐无比的时刻。这并不是什么娱乐能够替代的。在我的印象里,黄文波老师非常勤奋,除了正常的休息外,他几乎都在画画。他画过很多巨幅宣传画。这些张贴在高大的建筑物上的宣传画,色彩鲜艳,光感强烈,极富艺术感染力。这些宣传画使一个乏味的山区县城有了文化的气息。

  黄文波老师非常热衷于探索外光下大自然色彩的微妙变化。为此,他长期坚持到野外去写生,画了无数的风景画。他画小河边雾气笼罩的景色和夕阳下的田野,各种光线下的建筑和街景。他用笔和用色饱含激情,准确地表达自然界光和空间的复杂变化。野外写生,往往一气呵成,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说不累那是假话。如果没有对艺术的献身精神,很难长期坚持下去。黄老师不言苦,眉头也不皱一下,而是以苦为乐。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他干脆一个人背上画箱,进人深山或去到海边进行写生。

  有一天傍晚时分,我在街上行走的时候,感到眼前的一个人非常眼熟,定晴一看,原来是黄文波老师。他的脸和手臂已晒成了棕黑色。我问这是怎么回事,黄老师笑道,他刚从海边写生回来。盛夏,在海边写生一个多月,每天头顶火辣辣的太阳。这种滋味可想而知。当然,黄文波老师也有“爱惜”自己身体的时候。那时,县里各单位的职工干部经常到农村去参加劳动,支援农业生产。有一次是修水利,全部内容就是挖土和挑土。我所在的地段正好在黄老师的附近,我看到他一直都在挑土。本来,挖土和挑土应该交替轮换一下,让身体有所调整。但一连几天,黄老师却是坚持用肩膀挑土。我明白,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双手——是啊,这双手是宝贵的。从《春雨》开始,这双手就一直源源不断的绘制出一幅又一幅崭新的图画。这双手不应受到任何的损伤,有多少的佳作在等待着这双手来完成。

  黄文波老师很早就确定了苗族风情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并不是因为广西北部荒僻的苗岭对他具有吸引力,更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源自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他多次深入苗寨采风,和当地人交了朋友。“老黄,你又来了!”就像回家一样。在苗寨,他作了大量的写生,描绘了牧羊人及他们的羊群,走在山路上的苗族妇女,村镇集市上的买卖人等。他仔细的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购买了苗族服装和精美的首饰,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油画《序曲》是他创作的第一幅以苗寨为题材的作品:丰收在望,苗族的青年男女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扩建新的打谷场。黄老师把真情实感融人了画中,释放内心的美好愿望。紧接着又创作了油画《上门》等一系列作品。

  黄文波老师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画草图,画色彩稿,画放大的素描稿,矗后才上画布。画《金铺苗岭》,光色彩稿就画了四幅,变换色调,反复推敲,十分考究。

  油画《金铺苗岭》,是黄文波老师的代表作之一。构图新颖,色彩华美,人物生动,造型浑厚。画面的运动和节奏极为得当,整个场面既设计得轻松而富于戏剧性,又处理得十分和谐并具有强烈的音乐感。这是一帽难得的好作品。

  我几乎见证了《金铺苗岭》的整个创作过程。为了完咸这帽作品,黄文波老师非常投入。每天一大早他就进人画室,中午休息一小时,下午就一直工作到天黑。因为黄老师不喜欢在灯光下作画,所以对白天的每一线自然光他都十分珍惜。由于整幅画是用小笔触所组成的。因而笔触间的交错衔接便显得十分重要,画起来也特别耗时。然而,对于精力充沛的黄老师来说,这一切都不成问题。《金铺苗岭》如期创作完成,并荣获了文化部的表彰奖。

  《金铺苗岭》的成功创作,显示了黄文波老师非凡的才华,也为他的艺术生涯增添了新的光彩。我一直有个愿望,到苗寨去,去看看给了黄文波老师创作《金铺苗岭》灵感的山山水水。几年前,我和我的爱人终于去了一趟苗寨。从南宁出发到了隆林县城已经是晚上了,第二天一早乘坐小客车前往惶峨镇,路程有40公里。小客车摇摇晃晃的行驶在半山腰窄小的公路上,旁边是100多米深的山谷。有一段时间汽车被飘过来的云朵所笼罩,白茫茫的一片,能见度几乎为零。这种情况是非常糟的。我心里很明白,脚下是深渊,危险时刻在紧随着。我们实际上是在历险。想想黄文波老师为了艺术创作,数次前往苗寨,那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深人生活了,他表现出的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我想到:为了《金铺苗岭》,黄文波老师他的汗水洒遍了苗岭,他的双脚也踏遍了苗岭……

  (张桥: 原广西浦北县委宣传部干部,现为北京职业画家)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黄文波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